-
第5屆第2次會議預備會
辦理情形
文化部:
1.有關提案請本部整合相關部會資源,推動以臺灣為主體、具臺灣識別度之文化內容輸出及主題策展一節,係本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之施政目標。辦理情形及相關成果說明如下:
(1)本部於全球交流布局策略,均透過15處駐外文化單位,因地制宜於駐地以主題性策展模式,辦理以臺灣為主題之展映演相關活動,透過藝術展現臺灣民主、自由及多元包容的價值,提升臺灣文化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及識別度。以114年為例,駐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於東京舉辦「臺灣人權及音樂故事展—高一生先生,三代的家族之歌」,以臺灣原住民前阿里山鄉長高一生及其三代家族的生命故事與音樂理想為主題,獻給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受難者,並將臺灣人權及音樂故事傳唱東京;駐捷克代表處文化組與捷克One World國際人權影展合作,選映紀錄片《曦曦》、《金門》,以及VR作品《住所不明:福島今》,展現臺灣影人在全球人權議題上的深耕與努力,另與捷克指標音樂節Colours of Ostrava合作邀請阿美族迷幻搖滾樂團「漂流出口」與新生代創作歌手「吱吱(郭芝吟)」演出;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與駐休士頓辦事處臺灣書院、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合辦臺灣作家楊双子小說《臺灣漫遊錄》美國巡迴講座,向美國讀者介紹臺灣歷史、殖民與性別議題;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與駐休士頓辦事處臺灣書院、駐美國代表處臺灣書院合辦布拉瑞揚舞團巡演,帶領美國觀眾認識蘊含原住民傳統與文化之舞作。以上主題策展涵蓋原住民、臺灣民主化歷程、轉型正義,媒材包含音樂、舞蹈、電影、傳統藝術及圖像小說等,充分展現具臺灣視角及包容、多元及海洋(南島原住民)的特質。
(2)針對跨部會文化協作平臺,本部已與相關部會建立良好合作模式,如102年起與外交部合作「臺灣文化光點計畫」,透過該部駐外館處洽海外專業藝文機構及重點大學提案,辦理以臺灣當代藝術文化為核心之活動,啟辦迄今已與全球逾53國或地區計173個藝文及教育機構合作共307案。114年更攜手外交部合作「歐洲臺灣文化年」。此外,本部每年響應僑委會「2025年美國臺灣傳統週暨加拿大亞裔傳統月」活動,已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各部會另可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協調及整合文化資源。
(3)本部並持續支持博物館典藏內涵轉譯及應用,開發臺灣原生主題內容,並與國際博物館合作策展、參與國際專業組織,提升臺灣主體文化內涵並傳達臺灣觀點,增進國際能見度。例如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合作,於114年2月15日至6月8日辦理「臺灣蘭花百姿—東京展」,呈現臺灣近代文化中愛蘭、賞蘭的自然史發展背景與文化歷史。
(4)本部另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下稱國文庫),提供有關臺灣文化的素材檢索、主題瀏覽、分享創作等多功能,國文庫自109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正式上線,迄今已邁入2.0,經114年9月18日上網查詢,已收存逾318萬筆資料,如同歐盟的「歐洲數位圖書館(Europeana)」,國文庫2.0擁有豐富的臺灣原生文化內容,以「臺灣文化搜尋引擎」自許,更匯聚常民飲食、民謠唸歌、眷村移民、地方信仰等特色內容,同時也為使用者營造出更開放、自由的公眾空間。奠基於共筆共創的精神「國家文化記憶庫」採用國際通用的創用CC授權條款為主要標示,讓文化內容的再流通與再創造形塑更多可能,有機會與土地和生活連結,成為臺灣在地產業應用或國際交流識別的基礎。相關部會在規劃語文教材時可利用國文庫的豐富素材,敘述臺灣故事,強化教材內的臺灣經驗與視角,建立教材的臺灣主體性和國家文化識別力。
(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藉由國文庫2.0的內容基礎,創立「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該線上策展網站延續國文庫推動由下而上共筆書寫之精神,邀請全民化身策展人,藉由展覽提問、策展視角與論述建構,提出對臺灣的社會人文、自然風土、日常生活等各面向的觀察及感受,進而發掘這片土地不同的面貌,促使民眾對臺灣的反思與再認識。經114年9月18日上網查詢,該網站已有1,459筆展覽,反映了臺灣文化DNA的多元性,以及使用者的文化敘事力。建議相關部會未來可在網站基礎上進行主題策展,除了作為教學教材,亦期待能在對外華語教學的過程中協助臺灣文化之推廣。
2.至於推動以臺灣為主體之語文部分,本部辦理情形如下:
(1)依據行政院核定「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之各部會權責分工,由教育部主責各國家語言教育資源工作;本部主責未於相關法令保障、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臺灣台語、馬祖語、臺灣手語)之復振及推廣業務,透過方案「靜態」、「動態」兩大方向之七大執行策略,結合融入本部各項文化推動業務,如影視產業、人文推廣、視覺表演藝術及多元創作應用。
(2)本部依上開方案,以經費支持鼓勵民間各團體業者及創作者,以各面臨傳承國家語言廣辦推廣活動及發展國家語言多元創作出版等,以深化臺灣文化內容,進而促進文化自信。爰此可依需求提供國家語言相關產製出版成果清單,作為本案研處參用。
(3)至於製作教材部分,僑委會已有相關教材,另於全球各地設有僑教中心推動相關事務,教育部推動華語教育亦行之有年。本部可配合僑委會及教育部需求,提供相關文化素材。
僑務委員會:
1.本會《學華語向前走》係以第二語言教學概念、海外小學至初中年齡層學習者及全球僑校為對象編撰之華語文教材,教材內容需考量不同地區僑情及學生多元背景,106年教材全數出版後旋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及海外具豐富教學經驗之教材使用者持續進行內容審查及修訂工作,迄今歷經兩次編修,分別說明如下:
(1)107年第一次編修:本次編修已針對課文加強臺灣主體性,編修完成後教材除在內容上更臻完善外,各冊更增加2個臺灣文化單元,於教材中深入淺出導入臺灣介紹及文化特色,主題包括臺語介紹及念謠、歌仔戲、布袋戲、臺灣在地生活脈絡及特色文化(臺式早飯、電音三太子、臺灣新年傳說、立體剪紙摺紙)、臺灣特有動植物(臺灣藍鵲及蘭花)、臺灣地理歷史(玉山、兒時爆米香和麥芽糖、獨一無二的臺灣)、臺灣節慶(臺灣端午節、元宵燈會、中元節與萬聖節)及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南島語族的原鄉)等,內容廣泛面向多元。
(2)112年第二次編修:本會已全面檢視及修正教材用語,並修訂各單元內容,以反映當代國內家庭社會多元價值,除與國際接軌與時俱進外,更方便教師於教學過程中適時導入臺灣特色及近代發展介紹,藉此提升教材趣味性並強化學習者對臺灣多元文化的認識與近代民主與科技發展的瞭解。
2.有關委員所提教材內容偏重中國歷史文化及介紹中國古典詩文篇幅達二十頁等情,查《學華語向前走》全套教材聚焦華語文教學與學習,內容係以臺灣移民海外之家庭為角色背景,並以海外學生日常生活對話為主軸,兼採家庭、學校、社區、文化、氣候、地理、人文、科技創新及國際眺望等多元主題,各冊係由共同主題串聯,並將臺灣生活脈絡、庶民節慶文化、原住民族多元文化與族群等融入全套教材課文、句型、課堂及綜合活動中,並無偏重中國歷史文化介紹之情事。
3.另為利學生掌握語言之深度,教材同時選用與主題具相關性且大眾普遍認識高度常用的詩歌、念謠、繞口令、歌曲等,配合學習年齡及華語文程度需求,由淺入深逐冊螺旋向上,精進學習者之華語文溝通能力及對相同主題範圍的語言熟練度。全套教材所選詩歌、繞口令、歌曲與念謠約50首,所選歌謠來自美國、德國、英國、臺灣等多元國家,古詩選僅占3成(多為課後補充供學生認字用),且內容係依語言程度擇選難度、主題及長度相對簡單之經典詩,詩的呈現方式亦未就中國文化、詩人做介紹,而是提供詩的英文翻譯,以呈現詩所描繪之情感及自然景色。全套共12冊教材,僅有1課課文主題為唐詩,內容為說明唐詩所描繪大自然及表達自我心情的意涵,課文並說明詩體之撰寫規則,以利學生認識華語文常用文體與修辭方法,以及了解詩歌韻文亦為日常生活脈絡常見文體之一。
4.本會近年來所編撰之華語教材已多著重強調臺灣生活脈絡、臺灣及原住民族多元文化,並考量學習者之語言程度,納入不同之文化素材,教材內容均提供華語文專家學者或函請原住民族委員會協助審查修訂,爰暫無必要另成立小組,未來本會亦將在此原則下持續編修華語教材,以利海外華語學習者精進華語能力,並認識臺灣多元文化。
教育部:
1.為強化海外華語學習者對臺灣之認識,本部持續補助大學校院開發具臺灣文化特色之華語補充教材及數位教材,並公告於「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網站供全球華語教學人員及華語學習者下載運用。
2.為培訓赴外華語教學人員具備臺灣文化相關知識,本部亦補助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開設實體或線上臺灣文化講座及課程,並開放華語教學人員報名參加。
外交部:
1.延續上(113)年外交部和文化部合作參與巴黎「文化奧運」的成功經驗,本部本(114)年除運用4月至10月在日本大阪關西舉辦的「2025世界博覽會」,結合外交與文化資源擴大臺灣國際能見度;此外並在歐洲推動「臺灣文化年專案」,9月及11月於捷克及法國展出故宮文物,同時在相關國家舉辦各項臺灣藝文表演活動,讓歐洲各界人士深入瞭解臺灣文化底蘊。本部未來將持續與文化部合作,以文化為橋樑,連結臺灣與全球民主陣營,推動總合外交。
2.另有關我國護照所採羅馬拼音政策乙節,民眾首次申辦護照並無外文姓名者,應以中文姓名之國家語言讀音逐字音譯為拉丁字母;為提供首次申請護照外文姓名之參考,本部領事事務局(下簡稱領務局)已彙整教育部(中文譯音主管機關)提供之「威妥瑪(WG)拼音」、「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及「國音第二式拼音」等4種拼音方式,置於領務局網頁「外文姓名中譯英系統」欄,方便民眾查詢。倘未來教育部提供各系統之歷史源流及文化意涵資料,領務局將據以增列在網頁內容中說明。
決定
本案由文化部主辦,僑務委員會、教育部及外交部協辦,不納入第2次會議討論。針對海外華語教學教材,請文化部、僑務委員會、教育部參酌委員意見,加強以臺灣為主體之授課內容與佔比;另有關「外文姓名中譯英系統」與「護照外文姓名拼音對照表」,請外交部評估於網頁加註各拼音系統之簡要介紹與常見問題(如拼音系統背景與差異)等資訊,以引導民眾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