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對「國人對空氣品質的認知與實際狀況之間存在落差」這部分,需要先說明,以「全國」的尺度來看空氣品質確實有在進步,但地區性的進步差異蠻大的,所以像是高屏、雲嘉南等區域的民眾對空氣品質的感受就還是不好。因此,在討論落差之前,可能需要先對區域的差異現況有所掌握,否則這部分的溝通前提就會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此外,這也顯示,推播分眾的想像,可能有需要將區域特性納入。
2.簡報p12的圓餅圖,占比雖已呈現交通源>工業源,但交通源中占比最大的是大貨車,其多半是伴隨工業而生,即便將其歸類於交通源,但其管制措施上,仍有需回歸產業/工業端的管理才對。
3.就移動污染源部分,建議要以整個運輸部門來看,包含了「管理私人運具使用」、「公共運輸導向之土地使用」等,從運輸行為來減緩污染源的減少。而運輸關係到所有人,且行為養成有其脈絡,涉及到運具的移轉與改善,需要完整的法規、政策、設施、配套來引領,特別是其中可能會有不同運具之間的競合問題;這部分建議或許可以跟同屬環境部政策的「淨零綠生活-行」一併考量。
4.在簡報中特別強調了「以科學為基礎理性判斷空污」,這部分也可以理解就環境工程面上的研究、管理的努力,只是,就目前看來,恐怕與民眾的溝通仍會存在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民眾不見得會去理解「官方」的空氣品質認知,因為民眾在意的是「健康問題」。也因此,這邊呈現了一個不足是,目前聚焦環境工程角度的討論,是欠缺公衛觀點的「環境流行病學」討論的,也因而缺乏探討空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暴露所引起的健康風險(或效益),如此一來,也難以跟民眾在意的部分去銜接;建議應要加強「空品」與「健康」關聯性的論述,讓公眾有切入點在意空品。
1.空氣品質之管制需加強跨部會合作,大氣司則可針對管制措施的落實度持續評估。
2.空品知識推廣的部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由於空污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建議可整合現有資源,將大氣司提供的空品素材,與綜規司、環保司以及國環院已有的環境教育成果結合運用,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3.後續請國環院將各位委員的意見彙整並作成會議紀錄,提供與會專家及單位參考,作為未來合作之參據。
列入未來施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