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次會議預備會提案5

辦理中

國科會補助之研究計畫,除研究成果報告外,應有對外之科普內容發表


提案委員

主責部會: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辦


提案內容

提案說明:

1.為提升臺灣的科技研發水準並促進學術研究發展,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長期補助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科學技術相關研究計畫。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多侷限於學術圈,大多未能充分轉譯為公眾易於理解的科普內容,導致科學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鴻溝仍然存在。因此,本案提議,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除研究成果報告外,應要求計畫主持人產出適合一般公眾的科普內容,例如新聞稿、科普文章、影音或講座等,以促進社會大眾對科學、科技與人文研究的理解與應用,進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2.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2016年12月29日審議「科學技術基本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註1),通過修正「科學技術基本法」,其中第13條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應編列一定比例之經費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註2)

3.國科會長年來支持臺灣學術研究,透過補助機制鼓勵學者進行前沿研究,並產出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報告。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多數發表於學術期刊或技術報告中,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難以理解或接觸,造成科學知識與社會理解之間的落差。許多重要的科技議題(如氣候變遷、人工智慧、疫苗等等)需要更多更有效的科學傳播管道,以降低科學知識的門檻,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最新的科學科技發展,進而促進公共討論與政策制定。

4.2017年9月15日發布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執行辦法(註3),其中第5條提到:(1)各項科學知識普及化推廣工作,得透過傳播媒體,或以演講、展演、活動、編印書刊或其他適當方式辦理,以促進國民對科學知識及重要科技計畫成果之瞭解。(2)各項科學知識普及化推廣成果,得加以彙整、分類並數位化,置放於網路平臺並結合各界資源推廣,以提升科學知識普及化之效益。

5.雖有相關科普計畫,或是部分學者會自發進行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倘若有更具制度性的支持與資源,更有利於研究者長期且持續投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6.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的研究計畫評估即包含「Broader Impacts」(註4),研究人員須說明計畫對社會的影響,其結果包含但不限於公眾參與和STEM教育。歐盟也倡議「Public Engagement」(註5),鼓勵公眾參與研究與創新。

7.事涉多方利害關係人,宜於建議實施前,舉辦包括但不限於主題座談、焦點訪談等,充分蒐集各界意見。若評估難以全面施行,亦能討論是否可以科普成果納入評鑑、學術升等或研究績效評比等形式,提升計畫主持人之動機。

註1:「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請審議案。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另開新視窗)

註2:科學技術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另開新視窗)

註3: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執行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另開新視窗)

註4:Broader Impacts.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另開新視窗)

註5:Overview of Public Engagement in Research & Innovation.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另開新視窗)

 

具體建議:

1.在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的申請與結案規範中,新增「科普成果發表」的要求,包含但不限於:

(1)撰寫至少一篇科普文章,發表於供大眾閱讀的平面或網路平臺。

(2)製作一則短影片或圖文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研究成果。

(3)舉辦至少一場公開講座或工作坊,向大眾介紹研究內容。

2.於官方平臺(例如科技大觀園)建立研究成果科普資料庫,刊登前述「科普成果發表」之內容,方便媒體與大眾查閱,促進科學傳播的長期影響力。

3.相關內容得以創用CC授權的方式提供給媒體與大眾轉載、引用。相關規範可參考中研院「研之有物」之授權方式(註7)。

4.若有需要,可舉辦相關工作坊、引介適當專家和專業團隊合作,或由各大學公關室與科學教育中心加入,協助計畫主持人更好的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爲科普內容。

5.科普講座或許可統一於Kiss science或臺灣科學節主辦期間集中辦理,以發揮相關活動之綜效。

註7:文章授權申請。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另開新視窗)


會議內容

  • 第5屆第2次會議預備會

    辦理情形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1.國科會持續透過資源整合與開放、產學研合作、多元管道傳播等策略,以及相關措施的落實,整體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除辦理科普活動、開放科研場域、補助製播推廣科普影片外,並強化轉譯科研成果及數位出版,藉由多元管道及媒材,分齡分眾推廣科普知識,擴大科學觸及率及涵蓋面。

    2.考量科普製作具高度專業性,內容需仰賴科研、教育及媒體傳播人員跨域合作,針對不同受眾選擇適當議題及表達方式,國科會精選國內外熱議科技題材傳遞知識,藉由多元管道及媒材,分齡分眾推廣科普知識:

    (1)已建置科普數位整合平臺「科技大觀園」網站,除產製科普文章及影片外,亦透過社群平臺與民眾互動(包括臉書、Instagram帳號與YouTube頻道等),定期發送會員電子報、辦理科普相關活動。此外,國科會邀請專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科學主題,並將其拍攝成影片,以提供正確、可信賴的科學知識。將各領域研究成果如AI應用、太空、氫能、永續藍碳、精準醫療、6G智慧化、資安、節電的AI應用、高齡長者照護、VR AR醫療照護、智慧感測、科技女力、水資源保護、生態保育、半導體、延命科技、AI發展、氣候變遷、資料技科應用、生物多樣性、淨零排放、元素週期性、永續發展等,以易理解、生活化且有趣方式轉譯科研成果,加強傳達科學新知,促進科學與社會之雙向交流,讓大眾對現代科技及技術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發行數位季刊「科技魅癮」,對焦具科研基本素養之學生或社會人士,報導重點聚焦政府科研推動重點及全球關注議題,並自產官學研等不同面向,呈現相關科技發展現況、成果,包含精準健康、人工智慧、腦神經科學、太空科技、量子科技、氣候變遷、運動科學、元宇宙、先進半導體技術、資訊安全、人工智慧應用於長期照護、科技藝術、氫能與儲能、6G通訊科技、新興感染症研究、包容科技、負碳科技、量子科技、智慧機器人、矽光子,期促進科際交流及跨域合作、激發科研人員創意思維、拓展產學鏈結網路,進而增進國內研發能量。

    3.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係為鼓勵科研前沿探索,產出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為鼓勵計畫主持人將研究成果發表會、科普講座、展覽、工作坊等活動刊登於「科技大觀園」網站,將俟網站新增功能完成測試後正式啟動,讓轉譯科研成果之發表,更便於民眾查閱並參與,並促進科學傳播的長期影響力。


    決定

    本案持續列管。請國家科學及技術發展委員會參酌委員建議,借鏡國際評估經驗,廣為宣傳讓科研人員了解公眾參與及科學傳播之重要性,並針對具社會影響力之研究議題,適度調整機制鼓勵計畫主持人在申請及結案報告中,具體說明其「公眾參與」或「科學傳播」的規劃及成果,提升研究成果與社會大眾之連結。

  • 第5屆第1次會議預備會

    辦理情形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1.國科會透過政策規劃、策略研擬,以及相關措施的落實,整體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除持續辦理各類科普活動之外,也透過科普影片製播及科學知識數位匯流平臺(如科技大觀園),精選國內外熱議科技題材(如科技魅癮數位季刊),透過多元管道及媒材,分齡分眾推廣科普知識,增進民眾對科學的興趣與認識。

    2.有關委員建議於補助研究計畫之申請與結案規範中,新增要求「科普成果發表」一節,考量科普內容製作具高度專業性,需仰賴科研、教育及媒體傳播人員跨域合作,針對不同受眾選擇適當議題及表達方式;又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係為鼓勵科研前沿探索,相關研究成果建議尚需經專家論證或驗證其正確性後,再納入科普內容為宜。


    決定

    本案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辦,為單一部會主政,不納入第1次會議討論。考量本案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持續與委員交換意見,共同思考如何促進及鼓勵科普推廣與知識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