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內容
提案說明:
【摘要】
為提升臺灣的科技研發水準並促進學術研究發展,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長期補助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進行科學技術相關研究計畫。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多侷限於學術圈,大多未能充分轉譯為公眾易於理解的科普內容,導致科學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鴻溝仍然存在。因此,本案提議,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除研究成果報告外,應要求計畫主持人產出適合一般公眾的科普內容,例如新聞稿、科普文章、影音或講座等,以促進社會大眾對科學、科技與人文研究的理解與應用,進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主要內容】
1.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2016年12月29日審議「科學技術基本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通過修正「科學技術基本法」,其中第13條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應編列一定比例之經費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
●「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十三條條文修正草案」,請審議案。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
https://ppg.ly.gov.tw/ppg/bills/1051205070200600/details
●科學技術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60028
2.國科會長年來支持臺灣學術研究,透過補助機制鼓勵學者進行前沿研究,並產出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報告。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多數發表於學術期刊或技術報告中,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難以理解或接觸,造成科學知識與社會理解之間的落差。許多重要的科技議題(如氣候變遷、人工智慧、疫苗等等)需要更多更有效的科學傳播管道,以降低科學知識的門檻,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最新的科學科技發展,進而促進公共討論與政策制定。
3.2017年9月15日發布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執行辦法,其中第5條提到:(1)各項科學知識普及化推廣工作,得透過傳播媒體,或以演講、展演、活動、編印書刊或其他適當方式辦理,以促進國民對科學知識及重要科技計畫成果之瞭解。(2)各項科學知識普及化推廣成果,得加以彙整、分類並數位化,置放於網路平臺並結合各界資源推廣,以提升科學知識普及化之效益。
●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推廣科學知識普及化執行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60064
4.雖有相關科普計畫,或是部分學者會自發進行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倘若有更具制度性的支持與資源,更有利於研究者長期且持續投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5.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的研究計畫評估即包含「Broader Impacts」,研究人員須說明計畫對社會的影響,其結果包含但不限於公眾參與和STEM教育。歐盟也倡議「Public Engagement」,鼓勵公眾參與研究與創新。
● Broader Impacts.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https://www.nsf.gov/funding/learn/broader-impacts
● Overview of Public Engagement in Research & Innovation.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6f3a03af-f2fb-11ee-8e14-01aa75ed71a1/language-en
6.事涉多方利害關係人,宜於建議實施前,舉辦包括但不限於主題座談、焦點訪談等,充分蒐集各界意見。若評估難以全面施行,亦能討論是否可以科普成果納入評鑑、學術升等或研究績效評比等形式,提升計畫主持人之動機。
具體建議:
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的申請與結案規範中,新增「科普成果發表」的要求,包含但不限於:
(1)撰寫至少一篇科普文章,發表於供大眾閱讀的平面或網路平臺。
(2)製作一則短影片或圖文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研究成果。
(3)舉辦至少一場公開講座或工作坊,向大眾介紹研究內容。
2.於官方平臺(例如科技大觀園)建立研究成果科普資料庫,刊登前述「科普成果發表」之內容,方便媒體與大眾查閱,促進科學傳播的長期影響力。
3.相關內容得以創用CC授權的方式提供給媒體與大眾轉載、引用。相關規範可參考中研院「研之有物」之授權方式。
●文章授權申請。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authorized-reproduce/
4.若有需要,可舉辦相關工作坊、引介適當專家和專業團隊合作,或由各大學公關室與科學教育中心加入,協助計畫主持人更好的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爲科普內容。
5.科普講座或許可統一於Kiss science或臺灣科學節主辦期間集中辦理,以發揮相關活動之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