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次會議預備會提案2

辦理中

建構具系統性、持續性且結合產官學資源的數位素養教育模式,以培育具備判斷力與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


提案委員

主責部會:

教育部主辦,數位發展部協辦


提案內容

提案說明:

1.近年來科技快速進步,尤其是人工智慧(AI)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深刻影響產業與日常生活。然而:

(1)教育現場無法即時掌握新技術,教師負擔大,缺乏培訓資源。

(2)多數現有數位素養教材為靜態資源或非持續性講座,缺乏系統性與常態性。

(3)學生在使用數位工具時,普遍欠缺判斷與媒體識讀能力,面臨網路沉迷、假訊息、數位霸凌等風險。例如近期國安局也抽測多款中製APP,評估出多款有資安風險的APP,其中不少是目前的中小學生長期使用的APP,諸如此類資訊,需要更積極的讓學生具備意識到相關問題的素養(註1)

2.總統賴清德亦於2024年明確提出「打造人工智慧之島」的國家願景,強調AI將成為國家轉型核心。教育體系若無法同步升級,將無法支撐全民數位轉型需求。因此,強化學生數位韌性、培育其科技理解與批判思維能力,已為教育政策之當務之急。

3.推動中小學常態化AI與數位素養教育課程的需求、現況及限制

(1)目前教育部已補助各地方政府設置100所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進行課程研發、師資增能與新興科技體驗活動辦理,針對程式教育相關教師增能研習及學生營隊活動,以提供各校支持,降低教師備課所需時間。

(2)教育部也建置「中小學數位素養教育資源網站」,提供包含網路沉迷、網路識讀、網路交友、網路霸凌、網路安全等議題之主題文章、教學教案(含教學影片及學習單)、文宣海報、漫畫及宣導短片等資源;另設置「短影音專區」,用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行動載具及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學期期間平均每日約1萬3,000人次師生運用網站進行課程學習。

(3)其他各單位也有積極的才推廣相關內容,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常態性的,或者是需要學生主動去學習,但素養養成本身需要長時間、穩定頻率的接收正確的知識及觀念才能建立,因此機會能更常態化的推動AI與數位素養教育課程。

4.透過外部資源降低現有教師在素養相關課程上的負擔

(1)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後,科技領域之學習表現,包含「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而學習內容依據「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2科目內涵規劃主題,其中資訊科技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臺」、「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資訊科技應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主題。

(2)教育部也持續透過資訊科技學科中心辦理程式教育、資訊素養等全國教師增能研習,並研發相關教案,放置於學科中心資源平臺,提供教師參考運用於課程,以系統性提升學生資訊素養。

(3)但實務上,數位領域的變化速度非常的快,從近年的AI技術演變觀察,若是將所有的數位素養、資訊技術領域的知識都加在現有教師上,會讓現有教師的負擔過大。因此希望藉由臺灣優秀的產業能力,建立由產業到學業的反哺機制,降低現有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平衡偏鄉地區教育資源不足的困境。

5.培育具備數位素養與全球競爭力的未來公民

(1)在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代社會,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位素養,並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與批判思維的下一代公民。數位素養不僅涵蓋科技工具的操作能力,更強調媒體識讀、資訊判斷、AI倫理意識與數位公民責任等關鍵素養,這些都是21世紀國際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2)當今學生在接觸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等)時,往往缺乏對其背後演算法偏見、智慧財產風險與倫理議題的理解,進而可能錯信錯誤資訊或落入數位誤導陷阱。因此,課程設計需結合多元領域,從實作與反思並重的學習歷程出發,引導學生將數位素養內化為日常行動。

註1:國安局警示中製APP存在高度資安風險(另開新視窗)

具體建議:

1.數位發展部主責建置「數位人才資料庫」

(1)設定講師認定基準,並定期依據科技趨勢與產業需求更新。

(2)每年彙整主題分類與人力清單,內容含講師專長、課程設計、授課經驗等。

(3)資料庫開放各級學校與公部門自由查詢與選聘。

(4)人才庫資料也建議於網路上公開資訊,若民間企業有需要也可以自行聯絡聘選。

(5)建議應同步建立反饋機制,由數發部蒐集政府部門與學校單位的選聘紀錄。

2.教育部以學期制補助中小學開設「數位素養課程模組」

(1)建議教學主題按學段分級開設「數位素養課程模組」,且設定最低授課時數:
A.國小:網路安全、自我保護、數位禮儀
B.國中:媒體識讀、網路交友、AI初探
C.高中:生成式AI、演算法倫理、資料隱私

(2)如校內教師數位專業能力尚不足以完全涵蓋所有課程內容,每學期可固定補助經費給學校聘請外部講師(視地區與學生數量調整),以減輕校內教師的負擔。

3.教育部整合既有教育資源平臺

(1)將「中小學數位素養教育資源網站」中的靜態資源轉化為課程模組。

(2)製作可搭配教案的教學影片、實作教材、評量工具。

4.教育部及數位發展部合作推動產官學協力模式

(1)數位發展部邀請與媒合AI領域企業(如臺灣微軟、AI Labs等)提供講師與教材資源。

(2)教育部媒合大專院校AI或數位人文系所學生投入教學支援,並可透過企業、大專院校等專業資源,舉辦師資研習營強化教師協作與共備能力。

會議內容

  • 第5屆第2次會議預備會

    辦理情形

    數位發展部:

    1.有關「數位人才資料庫」,因數發部過往合作顧問或業師多無意願擔任大眾講師或顧問(多有其本職),爰難提供公開人才資料庫。惟如特定議題需諮詢,或可由本部推薦適當窗口以利諮詢。

    2.數發部推動多項數位產業人才培育計畫並與AI領域企業合作,確有多位業界專家及高階主管參與培育活動、分享專案經驗及課程內容,惟相關講師與教材係專屬產業培訓課程,如因應青諮委建議作為公開用途,須取得講師和教材開發當事人同意。經洽相關業務組,教材與講師聯繫方式多以計畫內使用為限,教材為內部使用、講師平時均有公司本職工作,爰不建議公開。

    3.另本部亦負責政府機關數位人才的培訓、晉用及運用策略規劃,目前也針對所主責之政府機關資訊人員的核心職能、資訊能力等進行相關框架規劃及定義,並建置資訊職系人員的資料庫,其對象為政府機關人員。至於其他機構,如學校或民間單位人員的專長、選聘紀錄等,則應向該主管機關洽詢並進行相關規劃。


    教育部:

    1.針對國民中小學階段課程資源及教師增能:

    (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為九項核心素養之一,旨在培養學生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各領域課程綱要亦包含該項核心素養。

    (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資訊科技」業納入國民中學教育階段,並於每週實施1節課,國民小學則以主題、專題或議題方式安排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

    (3)為協助偏鄉地區國中推動科技領域課程,針對師資缺乏需外聘專長師資,以協助正常授課之學校,本部補助每校經費,運用外部科技專長師資進行協同教學,提升學校教師科技領域教學能力。

    (4)本部另委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發展AI微課程,依據十二年國教科技領綱學習內容指標,含演算法、程式語言基本概念、模組化程式設計概念等,結合Scratch程式設計,製作應用於生活相關之應用程式,將因應數位學習時代,盤整及滾修相關內容。

    (5)本部於112-114年委請師培大學辦理「職前與在職教師AIPACK課程推動與教學能力提升計畫」,已招募15縣市、37所中小學作為基地學校,分為國語文、自然、數學、英語、藝術及特殊教育等6大學、類科,開發AI融入各領域教學示例與評量;規劃13支AIPACK線上課程影片,協助職前及在職教師快速掌握AI基礎知識與倫理規範;辦理AI導入各領域教學推廣相關增能活動,透過ChatGPT自訂、AI圖片生成、Google Gemini等工具操作,強化教師將AI工具有效融入各領域教學與評量之能力,計有2,546人次參與。

    (6)另配合本部「中小學教育AI X AI教育計畫」之推動,以及參考生成式AI導入教學之國際趨勢,本部115年起於前揭計畫項下辦理「智慧教育師資培育聯盟」,鼓勵師培大學參與,提升AI教學專業能力。

    (7)本部自111年起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強化在職教師數位教學支持與輔導服務,每年補助各縣市政府共約新臺幣(以下同)14億元,協助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提供行政、教學輔導、網路資訊3類人力及辦理教師增能培訓、輔導、教師減授課及推動辦公室運作及採購學校推動數位學習所需數位內容與教學軟體等經費。

    (8)本部與縣市政府、學界、館所及民間單位共同合作,優化及擴充「教育部因材網」學科、素養及議題數位教材,已新增影片或動畫教材1萬4,100支、電子書3萬8,100本、虛擬(VR)或擴增實境(AR)教材130個、互動教材680個、遊戲式教材398款予師生使用,並開發生成式AI學習夥伴。

    (9)本部已推動中小學在職教師數位教學增能培訓機制,包含教師全數完成數位學習工作坊基礎培訓,並且持續參與「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生成式AI融入教學」等進階課程已達3.1萬人次,提升教師運用數位學習平臺進行差異化教學及數位素養等能力。

    2.針對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課程資源及教師增能:

    (1)108課綱「科技領域」為部定必修課程4學分,學校應於3學年內完整開設課程。學習內容包含「新興科技」及「資訊科技」,已包括「演算法」、「程式設計」、「資訊科技應用」、「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等主題,各校應依課綱實施課程,並得開設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自主學習、彈性學習等,培養學生數位素養。其中,部定加深加廣選修領域規劃統整課程,學習內容包括「程式語言」、「資料結構」、「演算法」、「程式設計實作」等主題。相關部定課程由學校具備資訊專長之教師授課,資訊科技學科中心亦持續協助教師增能。

    (2)學校亦得依其課程發展特色規劃學生所需之課程,並可申請相關計畫之補助,以運用外部教師,共同提升學校數位教育力。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作業要點第7點規定略以,補助項目包含業界專家鐘點費(每人每節800元)及交通費(每人每學期每科目以七次為限,覈實報支)。其近1年(113學年度下學期至114學年度上學期)共計核定補助業師70人次、鐘點費81萬6,152元、交通費1萬3,984元

    (3)本部自110年辦理「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高級中等學校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推動計畫」,113年起,透過本計畫舉辦9小時AI與生成式AI教師培訓工作坊,培養教師運用AI(含生成式AI)於課程教學活動設計之能力,並由輔導教授協助學校進行AI教學策略分享與經驗交流,以促使教師具備透過AI及數位學習等知能,發展教案並進行公開授課。

    (4)為推動高級中等學校新興科技教育,本部自114學年度起,補助高級中等學校組成新興科技教育聯盟,共計22所中心學校及123所合作學校辦理,以新興科技教育發展主題,共同開發並推廣新興科技課程、教師研習及學習活動。AI推廣部份,114年度共辦理AI相關活動計868場次、辦理AI相關教師增能工作坊計141場。

    (5)本部於113學年度起與大學合作,開設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內容涵蓋「AI與生活議題緊密結合」(如健康、理財、旅遊等),「理解並應用AI基礎概念」及「實作簡單的AI模型」。由高中與大學教師合作,透過直播教學、程式實作、線上批改等方式,提供城鄉學生均等的AI學習機會,113學年度計有57校參與。114學年度持續辦理,並開設「一起玩Python程式」課程,內容涵蓋基礎程式設計、熟練運用Python基礎技能及培養實作應用能力等2門課程,以直播線上授課,引導學生運用、理解並應用AI基礎概念,114學年度第1學期計41所學校參與。

    3.另「中小學數位素養教育資源網站」已建置123支影音素材(含教學影片、實作教材及學習單),以引導老師於課程中使用,用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行動載具及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

    4.高等教育深化產學合作及數位人才培育:

    (1)本部自111年起透過「建置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投入24億元設置20座重點產業人才培育基地,並配合產業數位轉型及AI應用趨勢,培育智慧製造、精準健康等跨領域產業人才;培育基地強調產學共育人才,由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發展實作課程,企業支援業師共同授課,學校亦擴大辦理在職進修課程。截至114年6月(113學年下學期)20座基地已培育學生2萬3,504人次、在職員工1萬2,834人次。

    (2)亦於113年9月宣布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下稱TAICA聯盟),透過TAICA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協助學校以合作的方式進行AI課程教學,推動跨校人工智慧學分學程及採認。113學年度上學期邀請25所大專校院參與,共開設5門課程,修課達2,465人次;113學年度下學期擴大至55所學校參與,新增6門AI應用課程,修課達4,420人次;114學年度上學期維持55校參與,開設10門課程,截至114年10月2日修課人次達6,109人次。總補助經費約為3,003萬元(執行期程為113年8月1日至115年1月31日)。

    (3)本部自114年8月起推動「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結合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等5所大學設立6所「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其中涉及人工智慧領域計1校1所。


    決定

    本案由教育部主辦,數位發展部協辦,不納入第2次會議討論。請教育部持續與提案委員溝通協作,並可適時借鏡數位發展部業界人才之認定基準相關經驗,並結合教育部現行數位學習相關計畫及政策,建立業界資源與學校公私協力之合作制度。